(一)单位GDP能耗的含义
单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每生产一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反映一国能源的综合使用情况。
(1)单位GDP能耗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数值越大表明生产一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越多,国民经济对能源的依赖性越大。
(2)其变化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较为直观的理解是,当社会创新蔚然成风,技术进步快速发展,能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该指标数值则会下降;当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高耗能产业发展时,单位GDP能耗就可能上升。作为一个总量指标,单位GDP能耗会受到技术管理、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两者变化,并不能给出绝对的趋势说明。比如,若技术进步已经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但是高耗能产业在某一时期迅猛发展,那么技术进步的因素就很可能无法在增大的单位GDP能耗中体现出来。
(3)单位GDP能耗也可以用来检验一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措施的有效程度。
我国目前公布的单位GDP能耗是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除以GDP,而国际通用的能耗强度指标一般是能源总供应量除以GDP,两者口径不同,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单位GDP能耗指标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能源消耗量中不但包含了作为能源直接消耗掉的部分,还包括以能源作为原材料的部分,比如很多化工原料、纤维、塑料等的原材料都是石油,这两者就无法在单位GDP能耗中区分。另一方面,能源消费中还包括居民生活使用的部分,由于该部分是不断增长但又无法创造GDP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该指标衡量能源效率的功能。
(二)我国单位GDP能耗的变化特征
中国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能源效率都有很大的差异,总的来说,东部地区的单位GDP能耗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较高,尤其以贵州、山西、青海三省更高。经济发达、产业结构轻型化的地区单位GDP能耗较小,如东部沿海地区;重化工业比重较高的地区的单位GDP能耗较大,如贵州、山西、青海等省。随着能源利用的技术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若某地区的单位GDP能耗提高,那可以判断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出现了重型化转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如图 2-16)。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与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趋势相符。一般而言,只要工业向重工业扩张,单位GDP能耗就可能上升。例如,2002—2004年,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的投资上升,导致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明显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进能源生产革命,加快清洁低碳化进程,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16年的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17.9%,节约和少用能源8.6亿吨标准煤。
图 2-16 我国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