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语言标准
20世纪70年代,IBM公司在研制数据库产品System R的过程中,开发出一种Sequel语言,用于关系数据库的操作。1980年,IBM公司将其改名为SQL。1986年,该语言被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进行规范化处理,被制定为关系数据库的操作语言标准,命名为ANSI X3.135-1986。1987年,它又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采纳,成为关系数据库操作语言的国际标准。
此后,国际标准化组织对SQL标准一直进行修订与完善,陆续推出SQL-89、SQL-92、SQL:1999、SQL:2003、SQL:2006、SQL:2008、SQL:2011、SQL:2016等版本。正是由于SQL的标准化,所有关系数据库系统都支持SQL。SQL已经发展成为跨不同关系数据库平台,进行数据操作访问的标准语言。
SQL语言特点
SQL是关系数据库操作访问的标准语言,适用于各类关系数据库的操作。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一体化操作。SQL语句集可以完成关系数据库中的所有操作,包括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查询、数据库控制、数据库管理等。
2)使用方式灵活。SQL语句既可以用命令行交互方式操作数据库,也可以嵌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C、C++、Java、Python、VB、PB等)中编程操作数据库。
3)非过程化。不像程序设计语言的过程操作,SQL语句对数据库的操作直接将操作命令提交DBMS执行。SQL语句只需要告诉DBMS“做什么”,而不需要告诉它“怎么做”。
4)语言语法简单。SQL语言的操作语句不多,其语句命令的语法也较简单。语句命令接近英语,用户容易理解与使用。